据《中国青年报》披露,近日,湖南省株洲市某重点中学语文教师的教研论文《入学教育课》,获得当地中学语文教研论文评选二等奖。这篇包含其教学观点的论文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那么我又问:你读书干什么?考大学干什么?总之你为了什么?……我要明确地告诉你———读书考大学,是为了自己,不是别人。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,提高了自己的资本,将来能找到一个好工作,挣大把的钱,从而有一个美好的个人生活,比如生活愉快,人生充实,前途美好,事业辉煌,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,生一个聪明的儿子。所以,我强调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!”
这位老师所教化学生的,与原来的“为社会而读书”的口号式目标相比,自然更实际更现实。在今天讲究务实的社会氛围之下,这种教育也确实能激励起一部分学生的读书热情。有了这样的社会背景,就会有与之适应的老师,也会有接受这种思维的学生,而这位老师的论文能够获奖,也正说明这样的教育理念有其社会基础。
可重要的是,教育在塑造着我们国家、社会、家庭、个人的未来,要因材施教,读书也会读出是非善恶。这位老师教学生读书求知是为挣大钱娶美妻,上了这样的读书入门课,一方面会有学生因此意识到读书的重要,而拼命读书,并在后来的求知之路上,学到更多的人生道理,提高自己的境界,成为可造之材。另一方面,也不排除有学生会因此而沉浸于钱途之中,成为唯利是图之辈,到时,再多的知识也无益于其自身和社会。因此,教师把学生引入书本的海洋只是第一步,关键的是教师能否在后续教育中引导学生求得真知,实现完整价值。我们不能迷失方向,背离既定的教育方针。
从另一个角度看,这种教育理念的出现,也是对以往我们的教育目标多定在社会的大理想的逆反。如今,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,人们的观念更趋务实,比如追求自我的完善、人生的幸福。但如果今天强调人生的小追求仍陷入片面化,忽视崇高人格的养成,那么,将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多,反而并非社会之福。